环境
我这里示例方案使用的ssh工具和CentOS的版本如下所示:
CentOS的版本:CentOS 7.9 2009
SSH工具:MobaXterm(最新版本即可)
我们使用的系统只要是CentOS7版本就可以,没有必要跟我使用同一个版本的系统。ssh工具也是,网上有很多的ssh工具,例如CRT、Xshell、FinalShell等,用自己喜欢的就好。
新增硬盘和Linux分区
1、新增硬盘
在新增硬盘之前,需要确定你的服务器究竟是怎样管理的,有没有做虚拟化,使用的什么软件做的虚拟化,不同虚拟化软件的新增硬盘也有一些差别。例如我这里使用的是VMware,直接右键【设置】添加硬盘就可以。
2、扫描SCSI总线
添加完硬盘之后,如果立即查看硬盘设备会发现还是没有识别,就需要执行scsi总线扫描。扫描scsi总线可以简单理解为重新扫描全部接口设备,来识别全部硬盘。
# 列出scsi总线
[root@localhost ~]# ls /sys/class/scsi_host
# 根据列出的host个数,扫描几次
[root@localhost ~]# echo "- - -" > /sys/class/scsi_host/host0/scan
[root@localhost ~]# echo "- - -" > /sys/class/scsi_host/host1/scan
[root@localhost ~]# echo "- - -" > /sys/class/scsi_host/host2/scan
3、查看新增的硬盘
扫描完scsi总线,查看硬盘设备,会发现出现新的硬盘,通常以/dev/sd 来命名。
# 查看硬盘
[root@localhost ~]# fdisk -l
4、硬盘分区
硬盘分区需要注意的就是分区类型和分区大小。
分区类型分为主分区和扩展分区,主分区最大只能4个,扩展分区好像是15个(记不太清楚了),通常一般也不会刻意用完,就按正常分区就可以。
分区大小就看你个人情况而定,我通常是只会分配一个区,给该分区全部空间使用。
# 硬盘分区
[root@localhost ~]# fdisk /dev/sdb
5、格式化分区
在格式化分区操作中,需要检查你的分区格式是什么样的?如果是xfs,就使用xfs_growfs;如果是ext4,就使用mkfs.ext4。通常情况下,在CentOS7版本的操作系统中,用的较多的可能是xfs类型,也有一部分会使用ext4。
# 格式化分区
[root@localhost ~]# mkfs.xfs /dev/sdb1
6、创建挂载点并挂载分区
创建挂载点其实就是创建文件夹。一般情况下,会在服务器根目录下创建一个目录,该目录存放数据库文件或某些较大的文件。挂载分区,可以简单理解为就是将分区的空间大小给到目录。
# 新建挂载点
[root@localhost ~]# mkdir /data
# 挂载分区
[root@localhost ~]# mount /dev/sdb1 /data
7、查看硬盘空间使用
# 查看硬盘空间
[root@localhost ~]# df -h
8、配置开机自动挂载
配置开机自动挂载是为了让每次服务器重启后能够自动挂载,你也不想每次服务器重启后都手动挂载一次吧!另外,这里需要注意,千万不要写错,写错服务器重启后就无法正常进入到CentOS中,需要执行单用户模式来操作。
# 配置自动挂载
[root@localhost ~]# echo '/dev/sdb1 /data xfs defaults 0 0' >> /etc/fstab
结束
至此,Linux类型的分区就创建完,并以及挂载到/data目录下。
评论区